<pre id="wauu7"></pre>
<p id="wauu7"></p>
    <acronym id="wauu7"><label id="wauu7"></label></acronym>

        <acronym id="wauu7"><label id="wauu7"><listing id="wauu7"></listing></label></acronym>
        <td id="wauu7"><option id="wauu7"></option></td>

          找工作
          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新聞 > 正文

          2020生豬行情回顧:深度去化的產能,恢復并不能一蹴而就

          發布時間:2021-02-05 11:30    作者:CFC農產品研究    來源:CFC農產品研究    查看:
              摘要

              1、2020年生豬產能的恢復主要是做加法,以高利潤為驅動,補數量重于補質量。我們認為,2021年或呈現產能結構性恢復的特征,數量恢復繼續,疊加母豬質量的提升;地域上,從北方領銜的恢復走向區域均衡增長。在豬價大趨勢回落的背景下,二元母豬逐漸替換三元,優質母豬逐漸取代劣質,其本質是在可預見的利潤下行周期中,養殖效率和成本再度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我們估計目前有效產能的恢復達到非瘟前平均水平的70%,目前存欄增速遠大于出欄增速,產能到產量的兌現仍需時間。通過存欄結構和飼料產量的相互印證,母豬—仔豬—大豬的鏈式恢復在今年年中開始有序推進,明年或仍將延續趨勢。

              3、高豬價對豬肉消費的抑制比較明顯,經我們測算,豬價每上升1個百分點,豬肉的消費占總體肉類的比重比下降0.06個百分點,2020年是近20年來豬肉消費占比歷史最低年份。目前,毛豬/白條比價、豬肉與其他肉類比價均在歷史高位,高價對于消費的抑制比較明顯。隨著2021年豬價中樞的回落,豬肉消費占比將回升,或對其他肉類消費產生一定影響。

              4、展望2021年,我們認為價格曲線整體斜率向下但并不陡峭。從節奏上來看,預計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特征,全年商品豬出欄有望達到5.34億頭,進口豬肉與今年相比或有所下降,折算總體供應約5.8億頭,全年均價預計在24元/公斤左右。

              2020行情回顧

              回顧2020年的生豬行情,整體上大致呈現“雙峰”的M形,并在年末帶有典型的翹尾特征,兩個頂部分別對應兩次出欄的驟降。具體如下:

              1月份因春節需求帶動,整體生豬供應相對較多,生豬價格穩中有升。

              春節后,因新冠疫情的影響,全國采取了較為嚴格的隔離措施,屠企收豬的難度上升,且交通不暢導致跨省之間的生豬難以調運,不同省份間的價格偏離開始攀升,另一方面,節前大量出欄,節后出欄數減少,在19年產能大幅損失的背景下,這一裂口被撕扯的更大,環比降幅為數年之最,生豬價格出現階段性的上升,均價站上40元/公斤。

              2月下旬至5月中旬,生豬價格迎來深度下跌,跌幅可達13元/公斤,主要原因則是消費場景的缺失以及前期壓欄后集中出欄。新冠疫情推遲了企業復工、學校開學和外出餐飲等,豬肉的堂食需求大量減少,以零散的家庭消費支撐為主,再者,消費端收入的減少疊加對高豬價的抵觸促成“淡季更淡”現象。隨著消費端的持續利空,養殖端大豬不斷積壓,供需矛盾在5月份進一步爆發,一度出現恐慌性出欄,豬價進一步下探。

              5月下旬至7月中旬,豬價再度回暖,直逼前期高點,一方面是前期拋售廋肉標豬,豬源逐漸出清,供應偏緊;另一方面,部分地區持續的強降雨影響了收購進度,下游的復工復產也逐漸正?;?。
              7月下旬至8月底,豬價在高位弱勢震蕩,開始出現回調跡象。屠宰企業的開工率來到歷史極低位置,終端的消費并沒有利好支撐,尚處在消費淡季,且養殖企業為了出欄目標也在積極出欄,但另一方面,養殖端挺價抗價的氛圍仍在,南北方多地的強降雨造成了局部區域的非洲豬瘟復發,區域間的調運再次受阻,價格偏離度再次回升。

              9月至10月底,豬價再次回落,主要力量是來自母豬產能的逐漸釋放,供應偏緊的情況開始緩解。從時間對應上來看,自非洲豬瘟之后,能繁母豬存欄量于2019年10月首次環比轉正,養殖企業在高利潤驅動下的產能擴張開始逐漸兌現,2020年9、10月份的出欄量開始明顯回升。

              11月中下旬起,進入冬季后天氣降溫,南方的腌臘活動開始進行,市場需求開始呈季節性的好轉,并且囿于生豬產能釋放初期的增長有限,需求增量大于供給增量,價格再度回升。

              供應

             (一)深度去化的產能,恢復并不能一蹴而就

              整體能繁母豬的產能數量恢復大致在70~85%之間。據農村農業部定點監測的官方數據口徑,11月份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3.8%,同比增長31.2%,已經實現連續6個月正增長;生豬存欄環比增長4.3%,同比增長29.8%,已經連續5個月正增長。據第三方機構涌益咨詢的樣本點數據,能繁母豬存欄量于2020年2月開始環比轉正,7月開始同比轉正,實現連續5個月的正增長。根據我們的持續跟蹤測算,如果以2018年7月份作為非瘟前的基準,整體產能數量恢復大概在70~85%之間。
              由于三元母豬占比仍高,有效產能或再下降10個百分點。從2019年以來,大量的三元轉能繁拉低了種豬群的生產效率,據涌益咨詢數據顯示,今年5~7月是三元能繁占比最高的時期,也大致是存欄量同比轉正的節點。進一步細剖來看,在5月份以前,能繁母豬的存欄恢復幾乎是由三元回交母豬補足的,在5月份之后,兩者的增長比例大致穩定。截止到目前,考慮到三元母豬的整體生產效率較二元下降20%~30%,整體有效產能的恢復可能要再降10個百分點。
              二元能繁的恢復不足可以進一步從其價格來佐證。截至到12月23日,二元母豬價格73.71元/公斤,同比去年增長17.2%,今年全年價格高于去年,進入11月之后,價格有所回落,但仍遠高于去年和正常年份的價格,二元能繁母豬仍然存在較大的供需缺口。

              不同地區的復養差距較大。非洲豬瘟以來,全國整體的產能恢復情況呈現先去先補、北方快于南方的特征,2019年上半年華北、東北地區遭遇較大的母豬損失,在2019年下半年開始逐漸恢復,在2020年加速回補,截至目前,基本已經恢復到非瘟前90%的水平;而西南、華南和華中地區產能損失集中在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初,復養過程中受到了夏季暴雨和疫苗毒等影響,產能較非瘟之前仍有一定的差距。
              往后看,我們認為2021年產能恢復或將表現出結構性的特征,一是二元母豬陸續替代三元母豬,據部分上市公司的公開信息,2021年企業力爭能實現全部替換;二是地區之間產能恢復差距有望進一步縮小,南方地區恢復的彈性較大;三是疫情的點狀復發或難以避免,養殖密度提升、天氣因素擾動和跨省調運等都可能成為潛在誘因,因生物安全技術差異,不同主體的產能恢復效率也將不同。

             (二)存欄恢復快于出欄,產能兌現產量需時間

              2020年3季度出欄仍在負增長,產能到產量的兌現需要時間。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三季度生豬存欄3.7億頭,同比增長20.7%,恢復到非瘟前的86%,而生豬出欄3.6億頭,同比去年下降11.7%,恢復至非瘟前的73%。我們看到,非瘟之后,存欄與出欄的增速出現較大分叉,存欄同比增速在2019年3季度見底,出欄累計增速在2020年1季度見底,領先了約2個季度,背后所反映的是產能重大損失下,由于養殖周期所帶來的產能到產量的兌現時滯。
              存欄結構上,母豬—小豬—中豬—大豬增長的規律與飼料產量相互自洽。據涌益咨詢樣本點數據,小豬、中豬月度存欄環比于2020年4月后持續正增長,同比于9月份轉正,大豬存欄環比于7月份實現正增長,同比仍在負區間,小豬的恢復領先大豬,而小豬大致對應6個月之后的出欄情況,明年3~5月份或有較大的供應增量,可能會形成價格低點。從飼料端來看,母豬料—仔豬料—育肥料的增量關系逐步遞進。時間上,母豬料的同比轉正同樣領先于仔豬料和育肥豬料,飼料的增長反應了存欄的增長,但值得一提的是,11月仔豬料的環比下降可能與北方嚴重的仔豬疾病相關,或對明年出欄節奏造成影響。
              另一方面,大規模企業的擴張更有優勢,市場占有率在提升。上市公司大致可以代表國內最領先的養殖能力,非瘟后,整個行業的集中度在進一步上升,企業之間也出現彎道超車現象。從TOP5的合計出欄量來看,CR5從2018年底的6.3%提升至今年3季度的8.6%,并且,合計的出欄增速也于6月份轉正,11月出欄量同比增幅達140%,大幅領先行業水平,大規模企業的復養之路更為迅速,產能布局更加深廣。
              進一步地,屠宰量可視為養殖端與屠宰端的成交量,屠宰量同比增速與價格變動具有強負相關性。屠宰量具有典型的季節性特征,與國內豬肉消費的習慣相一致。據商務部公布的定點屠宰企業屠宰量,今年年初至9月份,定點生豬屠宰量一直低于去年和往年同期水平,而在9月之后同比轉正,價格也在此時發生了轉折,但絕對量仍然低于非洲豬瘟前的屠宰水平。
              出欄體重受價格預期等因素的影響,在明年價格重心下移的情況下,體重或小幅下降。如果與其他的商品做類比,生豬從出欄到屠宰的過程就是一個去庫存的過程,在不同環境下,主動去庫存和被動去庫存的轉換可以結合出欄體重來輔助判斷。對于散養戶來說,價格預期和壓欄成本主要決定了壓欄程度,而對于集團豬場來說,通常會有已制定的出欄規劃和目標。另外,疫情也會對出欄均重造成擾動,主要體現為90kg以下體重豬的出欄占比提高,拖累整體的出欄均重。往后看,我們認為明年數量的增多會導致價格下滑,進而削弱壓欄意愿,整體出欄體重或小幅下滑。
             (三)進口大幅增加,拋儲頻繁

              2020年由于國內豬肉缺口較大,進口豬肉大幅增加,據海關總署數據,今年1-11月份累計進口豬肉387萬噸,同比去年大幅增長123.4%,絕對量水平是歷史之最。從歷史經驗來看,每當國內豬肉價格處于上升周期的時候,進口豬肉數量都會有較大的增幅,過去兩輪豬周期的高點附近,進口豬肉的同比增速也一度達到150%。
              根據國家發改委所公布的生豬市場調控文件,為了健全生豬市場調控機制,緩解生豬生產和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以豬糧比價(生豬出場價格/玉米批發價格)作為核心指標,將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作為輔助指標,并參考其他指標對生豬市場進行調控。

              豬糧比價在5.5:1和8.5:1作為預警點,并具體劃分5種情況:5.5:1—8.5:1為綠色價格正常區域;8.5:1—9:1或5.5:1—5:1之間為藍色區域;9:1—9.5:1或5:1—4.5:1為黃色區域;高于9.5:1或低于4.5:1位紅色區域;最后為其他情況,異常上漲或下跌。

              整體來看,今年官方投放儲備肉總計67萬噸,去年僅18萬噸,同比增長272%,全年豬糧比價在11以上,處于紅色警戒區域內,政策調控市場的信號明顯,但對于全年4000萬噸的豬肉產量而言實際影響有限。節奏上,今年在10月和11月份的時候并沒有延續投放儲備肉,彼時豬肉價格連續回落,豬糧比價觸及全年最低,能繁母豬數量環比增幅3%-4%,這或是一個目前能被監管單位所接受的情景。
              需求

             (一)季節性需求

              農產品的供給價格彈性遠高于需求彈性,豬肉的消費往往是剛性的,但是由于人們的消費習慣和約定俗成的假日習俗如冬季腌臘、開學放假和春節中秋等,豬肉的消費也表現出季節性的波動。

              我們對過去十年余的價格走勢進行觀察,發現無論是處于豬周期上行還是下行階段,11月至次年1月豬價往往易漲難跌,大概率出現年內高點,體現國內的腌臘需求及春節旺季消費,另一個高價出現時段是9~10月份,為學校集中開學和中秋國慶假期,而旺季之后的價格回落也是確定的。
             (二)替代品需求

              豬肉的需求在肉類消費占比中也是較為剛性的,在2019年之前的十余年中,豬肉消費在肉類消費中占比穩定在63%~66%的區間內。而2019年因非瘟導致豬價暴漲,豬肉消費占比來到新低,較2018年下降了8個百分點,高價格對豬肉消費的抑制作用明顯,其他肉類的替代性有所體現,牛肉消費占比上升1個百分點,羊肉消費占比上升0.8個百分點,禽蛋消費上升6個百分點。

              根據我們的簡單線性模型進行測算,豬價每上升1個百分點,豬肉的消費占比將會下降0.06個百分點,2020年豬價增幅在50%以上,初步估計豬肉消費占比下降3個百分點。
              毛白比價仍在高位,未來有下降空間。生豬價格與白條價格的比值仍在歷史極高位置,高比價限制屠宰場的盈利空間,終端需求仍受到抑制,屠宰場的議價權削弱,難以向下游消費者轉嫁收購成本。

              豬肉與其他肉類價差均在歷史高位,2021年逐漸回歸均值。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隨著豬肉價格的逐漸沖高,豬肉與其他肉類之間的價差走向極值,2020年整年在高位區間徘徊,豬肉全年漲價2.6%,牛肉上漲9.1%,羊肉上漲9.3%,而禽蛋因產能過剩有所下降,雞蛋下降5.4%,白條雞下降12.7%。

              往后看,隨著生豬供應量的逐漸恢復,豬肉價格重心逐漸下滑,無論是毛白比價還是豬肉與替代肉類的比價都將會往歷史均值處靠攏。
              供需平衡表

              我們認為,生豬價格的主要決定因素還是在供給端,明年生豬供應仍然難以回到正常年份,距離7億頭左右的供需平衡點尚有差距,預計2021年隨著能繁母豬的產能增加,出欄量大致能達到5.34億頭,進口量較今年小幅降低,折算生豬約4800萬頭,總供應生豬約5.8億頭,全年生豬均價24元/公斤。

              其中的幾個相關變量我們思考如下:

              1、關于能繁母豬,如上文所述,我們所持續追蹤的能繁存欄目前并不是十分樂觀,數量相較于非瘟前仍下降17%;其次,我們認為能繁母豬存欄的環比增長或不會大幅超過4%,歷史上2013、2017年都是種豬進口較高的年份,但能繁環比增速也幾乎沒有超過4%,目前屬于“高補高淘”時期,三元母豬頭胎淘汰率至少在30%,而今年環比正增長速度在3%~4%之間,這樣的增速在明年很難一直保持,同時,二元和三元的比例替換也是漸進地而非突變式,我們認為未來降速增質是大概率事件。

              2、進口豬肉或也有所下降,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明年豬肉價格整體是回落局面,豬價的回落往往都伴隨著進口豬肉的下降,二是新冠疫情的不確定性存在,今年4季度以來進口豬肉明顯減少,許多進口凍肉因檢測出新冠病毒而滯留在港口,進口量受到利潤和監管兩方面的壓力。

              3、每頭豬的產肉量或小幅下降,我們認為明年的出欄體重中樞下移,頭均產肉的量會受到一定影響。

              最后,從豬價的節奏上來看,結合往年的季節性經驗,我們認為價格曲線呈現“兩頭高,中間低”,曲線斜率整體向下但并不陡峭,預計全年的兩個價格低位或在4月份前后和11月前后,年中行情或有所企穩,主因是今年冬季北方的豬病較往年嚴重,據調研反饋仔豬損失或在5%以上,整體出欄量下半年多于上半年。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網絡,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請聯系【編輯qq:1240812330】刪除,謝謝!

          APP下載
          官方微信
          返回頂部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中国免费特黄大片,欧美日韩国产自在自现,亚洲911精品一区二区